“沃柑法庭”“茉莉法庭”“族老调解”“贝侬调解”……一个个叫得响的特色法庭品牌争相绽放,生动地诠释了从“盆景”到满园风景的变化,拂起新时代“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阵阵春风。
人民法庭处在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线,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最前沿。近年来,南宁市两级法院切实加强人民法庭建设,因地制宜培育特色法庭品牌,将解纷触角向基层网格、企业园区、重点行业领域延伸,不断释放源头预防化解纠纷效能,努力用司法温度助力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纠纷,让“家门口”高效解纷惠及更多百姓。
特色司法为乡村振兴加码
“各位哈尔滨的老铁,来我们武鸣投资创业大可放心,关于沃柑的合同签订都有统一的格式,我们法院在矛盾纠纷发生前就为大家做好服务。”2月22日,武鸣沃柑产销对接洽谈会在哈尔滨市举行,武鸣区人民法院院长蒋铧毅为有意向采购武鸣沃柑的东北客商送上一剂“定心丸”。
武鸣是我国的沃柑主产区之一,为了呵护好当地的沃柑产业,武鸣区法院双桥法庭倾力打造“沃柑法庭”,成立“沃柑纠纷调解室”,常见纠纷“即来即调即走”。
“沃柑法庭”对沃柑纠纷进行巡回审判,购销旺季每周设立一天“沃柑审判日”;开设“沃柑法律培训班”,引导果农果商自觉规范交易行为,推进沃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2023年,双桥法庭诉前成功化解涉沃柑纠纷185件,受理涉沃柑纠纷民事一审案件97件,调解结案47件,调解结案率48.45%。双桥法庭的创新做法被最高人民法院选为全国法院“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积极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同样守护当地“甜蜜事业”的还有西乡塘区人民法院坛洛法庭的“水果护卫队”。
3月19日,在一片果园前的空地上,果农、果商、人民调解员等60多人一起旁听一场巡回审判,纠纷当事人因水果购销合同无法继续履行的违约责任问题发生争执。
庭审结束后,主办法官结合案件,从交易理念、合同约定、纠纷处置等方面现场释法说理。“听完法官的话,很受启发,果农果商是利益共同体,我们应该理性协商解决问题。”一名果商从激动对立渐渐转向冷静思考。
西乡塘区坛洛镇盛产柑橘、香蕉、火龙果、西瓜等,年产水果近40万吨。针对辖区涉水果生产、销售、运输纠纷案件多发特点,坛洛法庭建立“水果护卫队”特色审判团队,在坛洛镇农林服务中心设立“云享法庭”,提供在线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便捷司法服务。
横州市人民法院校椅法庭结合坐落于“世界茉莉花都”的区位特点,打造“茉莉法庭”,全方位精准服务茉莉花产业发展;邕宁区人民法院那楼法庭创建“护农兴邕”特色品牌,主动编制涉农企业目录,定期走访涉农企业开展法律咨询和提供风险建议;江南区人民法院江西法庭依托扬美古镇旅游资源建设特色农旅法庭,为美丽乡村新画卷添墨增彩……近年来,南宁市各人民法庭构建多元纠纷化解机制,依法妥善审理涉及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乡村产业发展等纠纷,依法惩治销售假冒伪劣农资农药等违法行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强化乡村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推动乡村和谐文明建设。
多元共治赋能基层治理
“我家祖坟被林场施工队破坏了,法官你说怎么办?”在兴宁区五塘镇举行的法官进人大站点活动现场,针对村民反映的问题,兴宁区人民法院五塘法庭法官和当地族老立即开展调解,通过组织村民与施工方代表“背对背”式沟通协商,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这类涉及村民风俗忌讳的纠纷很难处理,处理不当易引发群体性纠纷,有当地族老参与更容易化解矛盾。”五塘法庭负责人刘慧玲说道。
兴宁区五塘镇是多民族聚居区。以建设民族团结示范区为工作目标,该法庭打造“族老解纷”机制,先后制定族老选拔、族老调解诉调对接等各项制度,在法庭设置“族老调解室”,联合镇政府、司法所成立“族老矛盾调处中心”,联合社区居委会设立“族老矛盾调处工作站”,邀请42名有较高声望的族老调解员参与矛盾化解工作,确保“族老解纷”规范化常态化运行。
“群众纠纷群众解”是“枫桥经验”的重要内容。南宁市各人民法庭主动融入诉源治理大格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充分发挥司法在社会治理中的参与、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织密多元共治“解纷网”,最大限度减少和避免矛盾纠纷的发生。2023年,全市32个人民法庭共调解结案4313件,撤诉结案3869件。
南宁市东盟经开区前身是全国最大的华侨农场之一,聚居着超过7000名归侨侨眷,与世界29个国家和地区有着亲缘联系。为此,武鸣区人民法院东盟经开区法庭立足辖区“侨”的特色,打造“侨乡法庭”,探索创新“法院+侨联”多元解纷模式,促进司法护侨工作提质增效。
上林县人民法院西燕法庭利用毗邻湖区、景区的地理优势,将巡回法庭的开庭地点设在景区中心区域,“湖上法庭”通过典型案例的审理开展法治教育,强化湖区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达到了“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为上林全域旅游健康发展提供司法保障。
优化司法服务满足群众需求
“生意不景气实在没办法,真的感谢你们的理解和帮助。”3月18日,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小区13家商户代表和物业代表来到江南区人民法院经开区法庭签下调解协议,商户代表连连表达对法庭调解员的感谢。
此前,该小区物业公司因商户拖欠租金、物业费,将小区楼下药店、托育园、百货店等13家个体商户诉至法院。经开区法庭调解员拿到案件材料后,逐个致电涉案被告,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其换位思考,告知拖欠费用要面对的诉讼成本。得知被告商户均有继续承租的意愿,迫于经营困难无力支付费用的情况,调解员又与物业公司沟通,希望同意租户分期偿还欠款,并减免违约金、给予租金优惠,让租户们“喘口气”。最终,经过反复调解,该系列纠纷得到妥善化解。
江南区法院经开区法庭结合辖区中小微企业密集的情况,打造“涉企专业法庭”,出台涉企案件“惠企便民十举措”,为重点项目企业、中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开辟诉前调解和立审执“绿色通道”。针对劳动纠纷、物业纠纷多发特点,探索“劳动监察协调+人民调解+司法确认”模式,妥善化解涉企劳动纠纷。与司法局、物业管理行业协会等共建“物业纠纷联调e站”,源头化解物业纠纷。2023年,经开区法庭联合各级调解组织化解涉企纠纷1143件,涉企纠纷胜诉标的额达4267万元。
宾阳县人民法院黎塘法庭为给辖区200多家企业开出精准“药方”,因地制宜设立特色黎塘工业园区巡回法庭,把法庭开进厂房、车间,邀请企业员工旁听庭审,实现减轻企业诉累和提升企业风险防范能力的目标。
西乡塘区法院高新区法庭同样精准“号脉”,针对辖区高科产业集中、就业流动频率快、劳动关系短期化趋势,创立灵活就业人员劳务报酬类纠纷快速解决机制,创立以来已为1376名灵活就业人员确认劳务报酬共计4649.43万元。
南宁市两级法院以一站式建设为抓手,努力将智慧诉讼服务成果广泛应用于人民法庭工作。通过建立一站式诉讼服务站、配备自助诉讼服务设备,方便群众随时随地办理诉讼业务。根据农村地区群众半工半农、早出晚归的情况,运用“信息跑路+邮政跑路”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为当事人提供电子送达、邮寄送达等集约化送达服务,缩短送达时间,让群众享受到更高效更便捷的司法服务。
“截至目前,南宁市两级法院共有9个人民法庭获评‘广西示范人民法庭’。”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黄敏俊介绍,“我们将持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全力打造一批富有南宁特色、服务当地发展、契合群众需要的法庭品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强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