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实要素清晰、法律关系明确的金融借款纠纷,从线上司法确认到作出民事裁定书,法官一般需要投入多长时间?在横州市人民法院,答案是:只要15分钟。
“以往,案件从立案到宣判,起码要等一两个月,现在我全程不用来法院,庭审结束就当庭宣判,电子版判决书马上能拿到。”这样的溢美之词,经常能在横州市法院听到。
打破时空地域限制,以触手可及的司法服务便利老百姓打官司;从白纸黑字的生效文书到群众拿在手中的真金白银,这是横州市法院根据需求,坚持创新,全面加强智慧法院建设和互联网司法工作的生动实践,更是推动司法模式和诉讼制度全面优化的一个生动写照。这个在全区法院系统首创推行的“全面‘无纸化’+泛在在线化”绿色智慧法院项目,被列入《蓝皮书·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23)》候选案例。据悉,这是广西唯一一家进入候选项目的法院,受到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高度肯定。
今年以来,横州市法院大胆创新,先试先行,推动信息化与审判管理深度融合,依托智能管理系统,重塑审判流程,打造“高效、智慧、绿色”的审判管理新模式,跑出数字“加速度”,释放发展新动能,提升审判质效,为加快实现人民法院信息化4.0版的转型升级,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司法保障,创造了更高水平的“数字”正义。
更绿色——
全面实施“无纸化”办案打破执行空间壁垒
近日,“法官在线”平台率先在横州市校椅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启用。据悉,该平台将建设成为矛盾纠纷化解新“窗口”,辖区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便捷司法服务。这也是横州市法院探索建立“互联网+诉源治理”服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实践,为打造智能化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贡献法院智慧。
其实,“法官在线”平台只是横州市法院建设绿色智慧法院的又一个创新举措。
从白纸黑字的生效文书到群众拿在手中的真金白银,执行案件的快速执结是横州市法院真正落实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最好写照。
早在今年10月底,为提升执行质效,横州市法院向科技要“执行力”,秉持“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办案理念,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全面实行执行“无纸化”办案新模式,打破执行空间壁垒,提升办案质效,打造“智慧执行”新品牌。对于横州市法院的法官来说,“无纸化”办案赋能,为智慧法院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案件的审判流程“飞”起来了。据悉,横州市法院成为全区法院第一家实现民商事、刑事、执行案件全流程“无纸化”办案的法院。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横州市法院“无纸化”试点的民商事案件平均审理周期55.03天,同比缩短32.15天;诉讼案件结收比为99.32%,同比提高13.92%;在案件数量相比10年前大幅增长4倍的趋势下,结案率从2012年的78.87%提升到87.1%,增长近10个百分点。
更高效——
“流水式”作业辅助事务集约化管理
“实行辅助事务集约化管理,创新性地集合了全庭的法官助理、书记员等司法辅助力量,集中办理应诉、送达、管辖权异议、一键报告等工作。”横州市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许春桂告诉记者,审判辅助事务集中办理,对送达、鉴定、开庭排期等八类辅助事务实行一体化管理,辅助事务全链条服务流程,确保法官专注行使审判权。
同时,审判辅助人员集中管理,打破“1名法官+1名法官助理+1名书记员”的审判团队模式,形成“1名法官+1名法官助理+N名辅助事务专员”的新模式,事务专员按照分工各司其职,实现立案、送达、开庭、结案、归档等审判业务流程“流水式”作业,业务处理更高效。
“这样的工作效率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庭审时间长、翻阅卷宗费时费力、类案查找麻烦等诸多问题,依托智能管理系统,我们对所有流程节点均设置办理时限和工作标准,建立规范化辅助事务流程管理机制,充分利用辅助事务协同力量作用,可以说是为审判工作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许春桂向记者感慨道。
数据显示,自7月1日实施集约管理以来,横州市法院就2430件案件发起了8282件事项办理,办结事项7431件,其中94.5%的事项均能在办理时限内办结。
更智慧——
精准靶向监督审判管理智能化
近年来,横州市法院抢抓数字化转型的重大机遇,靶向监督,让审判管理更显“智慧”。
许春桂介绍,法官通过桂法智能卷宗系统中任务管理动态掌握案件的实时进展,通过系统中电子卷宗静态掌握案件的实体情况;依托系统嵌入覆盖全部审判流程的事项管理模块,利用“事项跟踪”功能进行跟踪和管理;实现双向监督,法官专注于开庭审理和最终的裁判,系统提示书记员可以通过反向指令派送的方式进行反向监督。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横州市法院对立案超9个月未结案件进行重点督办,发出督办函112份,除涉外、破产案件因送达等客观情况不能及时结案外,其余超12个月长期未结案件全部清零,简易程序适用率、法定第一次审限内结案率、上诉案件流转时长连续3年向好,审判管理效率进一步提升。